“一校一品”大思政课专题报道 北京大学:上好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“大思政课”
栏目: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:2025-09-14

  

“一校一品”大思政课专题报道 北京大学:上好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“大思政课”

  2025年暑期,北京大学组织动员244支思政实践课程团队、3924名本科生,奔赴全国29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在北京大学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,积极响应时代号召、洞察发展大势、践行青年使命,以生动实践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。上好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“大思政课”是北京大学在探索思政实践育人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。2019年,北京大学率先开设2学分的思政金课——“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课程”必修课,成为全国首所将思政实践课程打造成青年学生必修课的高校。7年来,北京大学创建550余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,引领两万余名师生奔赴祖国的万里疆域,在实践中真正读懂“国情书”“基层书”“群众书”,答好“使命卷”,“把对祖国血浓于水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、融汇在事业追求中”。

  2019年,北京大学党委会议通过《强化实践育人——进一步建设好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体系的指导方案》和《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执行方案》,由学校党委书记、校长牵头成立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,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教务部、校团委等部门通力合作,着力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,构建课堂教学“主渠道”和日常思政实践教育“主阵地”协同育人的双翼长效育人结构,在空间维度上实现“课堂——校园——社会——网络”四位一体全覆盖,凝聚起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、全员覆盖的“三全育人”强大合力。在课程模块设计中,学校创新设置“爱乐传习”“志愿服务”“社会实践”三大板块,以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形式与内容创新“五育融合”实现模式,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。

  北京大学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、重大任务,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,将大国重器、文化遗迹、生产现场、工作空间等打造成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,丰富实践教学场景,开发现场教学专题课程,推进实践教学资源迭代升级。截至目前,学校已有550余个基地在30余个省区市落地生根。其中,服务保障国家重大区域战略、重大工程、重大项目、重点任务、聚力脱贫攻坚的地区或相关单位的基地占32%;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20%;展现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改革前沿基地占14%;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占18%;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深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企业、科研院所或相关领域单位的基地占16%。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,为思想政治实践课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载体,为青年学生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。

  北京大学以“政治要强、情怀要深、思维要新、视野要广、自律要严、人格要正”为标准,把信仰坚定、学识渊博、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纳入思政实践团队中。马院、习研院向各院系派出专业教授、思政教师指导项目各环节。各开课院系党政领导、一线教师、第二班主任、团干部等共同组成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师团队,全员、全方位、全过程参与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学。2025年暑期,32个开课院系的86人次院系党委书记、院长亲赴实践一线人次思政课教师、专业教师担任授课教师,244名学生党员担任课程助教,共同组成“大思政课”实践育人主力军。

  北京大学充分挖掘党和人民奋斗历程中所蕴藏的“大思政课”宝贵资源,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,精心设计思想性与实践性、专业性与亲和性相统一的课程组织方案,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内容,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,激发“大课堂”的育人潜力,引领青年自觉贴近爱党爱国“前线”、主动靠近家国大事“一线”、挺膺担当紧要时刻“阵线”。全面系统讲授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、精神实质、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,在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上下功夫,不断开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新境界。聚焦新时代使命,紧抓重大事件、重要纪念日的教育黄金期,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、高质量发展、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,2025年“思想政治实践”课程设置4条主线名本科学生奔赴田间地头、城镇乡野,在社会“大课堂”中深化对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感悟,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。

  北京大学深度推进思政实践课程内涵式发展,针对学生关心的现实热点、难点、疑点问题制定教学方案,探索设置主题党团日活动、每日评议会、实践感悟分享会等全景开放式实践教学环节,积极运用小组研学、情景展示、课题研讨、课堂辩论等多样化方式组织课堂实践。坚持不走过场、不凑学分,教育引导师生扎实做好从行前开题、行中实践到行后总结等各项工作,将“行掠影”变成“雁留痕”。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,邀请院士、长江学者等知名教授、专家学者到基层一线,围绕经济发展、社会治理、医药卫生、生态环保等课题建言献策,将实践育人的内涵融入美丽中国、健康中国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校地双方在人才培养、项目合作等领域的双向奔赴。